快递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度渗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甚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更进一步来说,正是快递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的繁荣以及“宅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快递也带来了诸多现代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快递产业发展对于环境造成的压力。
快递的发展与普及直接造成了快递包装材料的大量使用,而目前常见的快递包装材料包括一次性塑料袋膜、缓冲气泡袋、塑料泡沫箱、胶带等,这些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并且对于环境存在较大的负担。尤其是在物流需求井喷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废弃包装的显著增加直接增加了快递包装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连续11年位居世界快递业务量第一,2024年快递业务更来到了1750亿件,而这一数据背后涉及到了180万吨塑料废弃物的产生,尤其是很多地区的包装废弃物回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一数据背后的影响更加难以估计。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近年来开始着手于解决快递包装的绿色转型,并先后出台了多项举措。而就在最近,为填补我国在快递包装治理方面的制度空白,最新修订的《快递暂行条例》(以下简称:修改《条例》)发布,并将于6月1日施行。修改《条例》完善快递包装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制度措施,明确企业以及政府、行业组织、快递用户等各类主体责任,力求形成全链条治理合力,为快递包装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推动我国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物流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修改《条例》中提出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在保障快递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快递包装方式和包装结构设计,节约使用包装物。并要求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制定并实施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包装物的回收利用率。
同时修改《条例》还明确了有关政府部门、快递企业、快递行业组织、消费者等责任主体在快递包装设计与制造、废弃与回收、再生与循环等全链条各个环节上的不同责任,确保整个物流环节能够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履责、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绿色发展新格局,打造“前端协同减量—中端循环替代—末端逆向回收”的绿色供应链。
其中,修改《条例》还针对违规情况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明确说明。其中提到,针对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采用的快递包装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或者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邮政管理部门报告包装物中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情况,将由邮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事实上这也是继《限制快递过度包装要求》和《快递包装重金属与特定物质限量》两部强制性国家标准后,我国对于快递包装治理问题的又一次重要举措。相信随着修改《条例》的实施,法规与标准体系的良性互动能够进一步推动快递包装向着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引导整个产业实现绿色转型。